AUGUST 2025
15
風格人物

Üroborus Studiolab共序工事 - 建築,從平面而起的立體信仰

溫文敦厚的聲線侃侃道出建築人細膩的視角和勇敢破框的出奇創意,Üroborus Studiolab/共序工事主理人洪浩鈞,將國外的設計養分延續至台灣設計生涯,大膽將過往不受重視的常民材料,重新轉譯為創新雋永的建築美學。

國中時期喜愛塗鴉和同學傳閱分享的浩鈞,對學科考試總是興致缺缺,一路從五專技職體系轉折到大學修習建築後,才真正找回並雕琢自己的設計天賦。大學時期的恩師阮慶岳,則深刻打開他對於建築的思考,阮老師非常注重亞洲城市的狀態,相較西方從舊城中心往外輻射發展,亞洲建築則隨著人的需求和慾望而動態變化,這是極富生命力的展現,也是探索、觀察設計,最有趣的原點。

「這幾乎是一個轉捩點,深遠影響我後續的設計,我也十分謝謝阮老師,始終保持著聯繫。」浩鈞衷心分享。

凡是過往 皆為序章

畢業、當兵、求職,看似尋常的人生軌跡,卻因為一個拋下過多思索的行動,開啟浩鈞廣闊的旅程。退伍後的某日,騎著機車在仁愛路上漫遊,忽然被眼前一棟別緻的建築物吸引,鼓起勇氣按了門鈴表示想投遞履歷的念頭,經過一番深談,旋即加入當時並未開缺的李瑋珉建築師事務所;這對初出社會的年輕人是莫大鼓舞,李先生也特別耐心訓練新人平面圖的扎實觀念,又將外派上海的機會,留給了浩鈞挑戰。

「我好像有一直往外跑的命格。」浩鈞笑道。

首赴上海工作的這段時間,不僅建立了深厚的案場實務經驗,浩鈞對於自己想深究的職志方向也更加清晰,在與老闆討論了出國進修的計畫後,便毅然決然將工作積蓄投入為圓夢燃料。重返校園不僅學習的渴望更為強烈,布萊頓大學(Universityof Brighton),以及倫敦大學巴特雷建築學院(The Bartlett Schoolof Architecture,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)所餵養的不同養分,更飽滿了生命的風貌。

在布萊頓唸「都市設計」、在倫敦巴特雷修習「建築」,前者師資多來自AA建築聯盟學院,後者的主要指導教授Stephen Gage則以高密度討論分享作為教學啟蒙,同時重視將創意落地的引導。無論是前者或後者,浸潤在英國校園的這段日子裡,建構浩鈞對於空間創作更立體的想像。

兩間學校的所在地更有著截然不同的文化與景觀,Brighton是一座海濱城鎮,也是全英國最開放的城市之一,不僅同志、刺青、酒吧是街頭日常,還有聞名全球的祼體單車節Naked Bike Ride(WNBR)在這個城市發生,活力、鮮明的色彩,時常衝擊著初訪此地的東方學生;而位於倫敦的巴特雷建築學院,則在豐富先進的資源中保持著繁華的快速步調,同時是個對於設計有著高度尊重的城市。


洪浩均於The Bartlett求學時期(上圖),於Heatherwick Studio工作時期(下圖)

「學生總愛問我出國留學是否是他們人生的必要選擇,而我更期待的是他們能在不同的文化中,打開感官充分感受與汲取多元的生命體驗,同時觀察並理解當地人做事和思考的方式。」浩鈞說道。

研究所畢業,然後呢?生命旅程,總有許多交叉路口需要抉擇,留在英國工作吧!指引著浩鈞來到英國鬼才設計師Thomas Heatherwick的建築事務所,正處於擴張期的工作場域,案量與創意點子像瀑布般急速流瀉在每個夥伴的辦公區域,圖面、材料、模型的各式填滿,也如同顏料般繽紛在此流淌。

Heatherwick Studio似實驗室,更像遊戲場,讓人離不開想繼續「玩下去」,設計、競圖、協作、建造、如闖關般,工作室夥伴總會不斷嘗試新的技法、意想不到的材料或組構來試圖破關,也許會失敗,但最終總會成為邁向成功的過程。「2012年倫敦奧運聖火台」、「上海天安千林」等國際大案,就是一群熱情設計人玩出來的案子。

「我加入Heatherwick Studio時僅有35名員工,而離開工作室之際已成長到近200人團隊規模。Thomas非常重視我們能有非凡卓越、高強度的建築表現,正如他總是很真誠熱情地激發員工、也為業主創造更好的。」

文化浸潤 奇幻旅程

英國求學與工作的片段,編織了人生的圖紋,旅行也是生命重要的印記;浩鈞印象最深刻的兩個旅行國家皆在歐洲,卻是文化差異甚大的瑞士和土耳其。

「很欣賞瑞士人對於自己生活品質照顧的用心,還有與環境共榮的設計工藝;記得旅行的時候住過許多民宿,不管房子規模大小,瑞士人總能打點的很好、很舒服,這點非常迷人,我也會思考台灣(生活)為何不行?」

「土耳其則是文化和宗教讓我印象深刻,搭著火車再轉輕軌到伊斯坦堡市區的途中,沿路不斷聽到喇叭播放可蘭經,與看到跪拜的人群;同樣擁有宗教信仰的台灣,卻不會有這樣的景象。和當地人聊天,他們說回教信仰不需要具體的偶像崇拜,頂多是一個空間(清真寺),因為他們相信阿拉就在身邊,可能是空氣、可能是風、也或許是一道光線。」土耳其的高度虔誠,也讓浩鈞思考著自然與空間的神奇力量,清真寺的雄偉,彷彿等同著真主的形象。

「建築就像是一種信仰,透過空間、光的引導,讓我們虔誠仰望。」


被阿爾卑斯山環繞的瓦爾斯浴場Therme Vals

瑞士建築大師Peter Zumthor的作品-瓦爾斯溫泉浴場(Therme Vals),則是浩鈞朝聖多次且推薦的景點,被阿爾卑斯山環繞的瓦爾斯浴場,就像直接從岩石中打鑿出來一般,靜謐而不打擾的融入層巒疊翠中,建築師特意選用在地的灰色片麻岩為材料,透過切割、打磨,再拼接與排列,充分將岩石的肌理、質感表現出來,石材的重量也為水影流動的建築增添了穩定感。

天井、迴廊的設計,則巧妙引導著光線,當光進入空間中,岩石灰色色階勾勒出清晰立體的層次,而光影與水霧繾綣的氤氳,讓理性的建築傳達深邃、感性的共鳴;不同溫度浴池啟動的觸覺感受、引發嗅覺愉悅的花香浴池、黃銅容器品嚐溫泉水刺激味覺,還有運用獨特聲學設計的神秘空間,細膩獨特的五感體驗,更是此地令人嚮往的特色。

「過去,浴場是一個社交對話的重要場所,人在全裸的狀態時更能卸下心防、坦誠以待,Therme Vals彷彿重現了羅馬時代的浴場光景;而且以感知為引導的設計,更能創造出動人記憶,我去了那裡三次,有次聽到一對父女在浴池中唱歌,迴盪在空間中的聲音宛若天籟共振,瞬間理解Peter Zumthor藏在建築的心意。」浩鈞分享著。


「神農氏」蘭花網帷幕設計(圖左),
「學美」校園改造計畫(圖右)

加入我的型錄
此商品已成功加入詢價表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