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EPTEMBER 2021
13
風格人物

與生活共同呼吸的房子-建築師陳天助

秉持著對建築的熱情與理想,在追本溯源與師法自然之下,以探索空間本質為志,因地制宜為方,藉由光,賦予建築生命,讓空間饒富詩意。



繞行終朝夢想前進

人生的路因為曲折,而多了風景!出生彰化二林典型農業鄉鎮的建築師陳天助,從小熱愛寫生、書法,時常擔任學藝股長的他,總是著迷於一切能讓創意飛翔的事物,回憶起小時後的美術課,常下課鐘一響同學就一溜煙玩樂去,他卻沉迷於工筆畫的練習,看著蘭花在筆墨峰尖上搖曳生韻,為他的童年留下了許多愉快的回憶!

雖然對藝術有著極深的熱情,卻因為生長背景的環境氛圍,讓沒錢再補習術科的他考進逢甲大學水利系就讀;一年修習時光過去,卻讓他更加確定自己的志趣與方向,毅然決然跳轉到校內和繪畫與創意最貼近的科系,自此展開他從一而終的建築之路。

因為起跑比別人晚,努力是他唯一的機會;在學生時期他養成了日日閱讀的習慣,系圖書館的借書單上,滿滿都是他的足跡,也因為這個持續至今的興趣,總和了身為建築人最重要的特質根基,保持好奇與廣泛學習。

建築是凝固的樂曲

閱讀翻轉了人生,平日十分熱愛古典音樂與聆聽歌劇的陳天助,也在樂音中獲得生活諸多啟發。德國哲學家謝林曾說:『建築是凝固的音樂,音樂是流動的建築』(Architecture is music in space, as it were afrozen music),音樂家用提琴、豎笛、鼓等樂器吟頌著生命的流轉無常,而他則透過磚瓦、鋼筋、混凝土、木頭等素材型塑著生活姿態與想望。

多元領域的藝術行為,也是陳天助碰撞出靈感的最佳媒介,他笑著說不要覺得他的外顯形象離時尚遙遠,重要的服飾品牌大秀也是他每年設計筆記中的觀摩指標,燈光、音樂、色彩、結構、面料、走位等都是各方藝術之大成。

猶如他在設計大師紀梵希的記錄片中所體認到的:『對任何微小的事物保持高度好奇,便能引發創意』。



設計傳達生命預見

透過具有意識與對話的思索,他嘗試著實踐人與自然共生的無限可能,也用建築、用設計去傳達他對生命價值的看見,從老屋重建即能具體領略這樣的精神。

獲得2017年台灣室內設計大獎的「東海侘寂之境」,以「保留並賦予新生命」的態度切入設計,尊重原有建築室內的生活痕跡與自然景觀,透過”逐層退縮”與”複層綠化”的手法,創造半戶外室活動空間並達到室內遮蔭之效,也讓綠意消弭了人與人之間的厚牆,卻保有能夠呼吸的距離。

同時悉心修補了老屋內的硬體結構,以自然樸質的手法,讓新舊並陳在同一空間,也讓居住於其中的人,能夠享受被歲月洗禮後的溫潤美感,如此尊重著自然以及生活痕跡,讓建築不在只是冰冷的量體,而是能夠被記憶,同時也記錄著生活的容器。

許多建築師側重技術與理論的探索,陳天助的作品卻能在感官的體驗上展現超凡的力量,如同他與陸府建設合作的「生機美學館」,卸下展示坪效的華麗考量,以複合溫度的空間經驗,為到訪之客的日常添上一抹詩意。不論是虛實藝術端景、或連綿禪意的緣側,緩行其中,生命彷若覺然安定而後甦醒。

座落於台中近郊大坑山腳下的「新平教會」,也是一個順循自然而建的空間,主建築以山巒疊伏的錯綜量體,與遠處的中央山脈相互呼應,四方構面以合院方式圍出一個沒有圍牆的禮拜中心,透過多處開口設計,貫穿風、光、水和綠意,讓人更貼近上帝所創造的奧秘自然,獲得心靈沉澱的一刻喘息。



本著信仰堅持前進

如同他所欣賞的瑞士建築大師彼得•卒姆托,及日本現代集合住宅先驅津端修一的理念,在這個充斥大量訊息、符號的環境下,如何純化我們生活的三維空間?怎樣以有質感的建築材料,讓房子成為心之逸所、生活的藏寶盒,才是一棟建築落地的最大價值。

歸真的理念也許在現世難免遭逢挫折,但陳天助於採訪的最後,依舊帶著他靦腆的笑容、堅定的告訴我們人生本該朝著信念勇敢前進,他感謝一路有主的力量,還有賢內助溫暖而堅韌的支持。



陳天助

彰化二林人,1988逢甲大學建築學士畢業,2005東海建研所肄業,1995通過建築師高考。1989擔任翁時霖建築師事務所設計師、1995任職群英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建築師、1999創業擔任陳天助建築師事務所負責人、2001擔任大寬空間設計有限公司建築師暨合夥人。 2005年參與亞洲真實國際設計工作營「織變」、與Miami university的西班牙瓦倫西亞建築史體驗課程;2009台中陸府生機館獲頒TID臨時建築類金獎,2017台中東海陳宅老屋整建案獲德國If設計獎、義大利A’DESIGN銀獎、美國IDA國際設計大獎、台灣TID獎。

►獲獎紀錄

2009 台中陸府生機館獲頒TID臨時建築類金獎,
2017 台中東海陳宅老屋整建案獲德國If設計獎、義大利A’DESIGN銀獎、美國IDA國際設計大獎、台灣TID獎。


加入我的型錄
此商品已成功加入詢價表單